刘小燕

一、基本情况

刘小燕,女,1973年生

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自动化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

电子制造业智能机器人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

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研究员

江西省抚州市驻湖南招才引智工作站  副站长

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副院长(2015-2019)

湖南省自动化学会秘书长(2014-2018)

E-mail: xyliu_hnu@163.com, xiaoyan.liu(a)hnu.edu.cn

 

二、学习工作经历

1994-1997:湖南大学自动化专业 硕士学位;

2000-2001:同济大学德国歌德学院, 德语进修

2001-2007:德国马格德堡大学, 过程与系统工程专业, 博士(公派出国)、博士后 


社会兼职:

11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session chair);

2013 中国自动化大会暨自动化领域协同创新大会,副秘书长

2014全国模式识别会议,大会宣传主席

 

三、奖励/荣誉

 1.荣获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BMZ) “Returning Experts Program”资助

 2.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3. 多次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湖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4. 2018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一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四、研究方向机器视觉;模式识别;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应用(医学及工业应用领域)

   科研合作单位:中联重科、中冶长天、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德国不莱梅大学、湘雅附属第二医院 等。

   相关网页链接:http://eeit.hnu.edu.cn/info/1203/1584.htm

五、近年来主持或参与的项目

  1. 企业委托技术攻关项目 "面向大场景弱约束的单目视觉目标重建方法与关键技术",2022-2023,项目负责人

  2. 企业委托技术攻关项目 “消化道肿瘤图像识别技术”,2020-2021,项目负责人

  3. 企业委托技术攻关项目“基于机器视觉的矿石粒径分布算法研究”,2020-2021,项目负责人

  4. 企业委托技术攻关项目“面向红外热像的人体智能识别算法研发”,2022-2023,项目负责人


  1.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深度学习的燃油雾化微观特性视觉测量方法研究",2022-2025,项目负责人

  2. 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高端学术会议项目 “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前沿",2020.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人民政府机器人基础研究中心项目 "大范围复杂动态场景智能安保机器人关键技术"(2019-2022,湖南大学任务负责人)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机器视觉的大型球团矿造球过程在线检测与自动控制研究”,2020.01-2023.12,主持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三维视觉的机器人室内场景语义地图创建方法研究”,2016.01-2019.12,参与

  6. 湖南省科技创新计划重点项目“工业机器人三维视觉识别与伺服控制关键技术”,2018.07-2021.7,参与

  7. 揭阳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产学研合作项目,2019-2020,主持

  8. 电子制造业智能机器人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重点项目,“面向水雾环境的机器视觉检测系统研究”,2018-2019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1 -2017.12,负责

  10. 中德科学中心资助项目“Sino-German Symposium on Frontiers in vision-based perception and control",中方主席,2016,德国不莱梅

  11.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4.1 -2016.12, 负责

  12.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3.1-2015.12,负责

  13. 中德高水平研讨会“Vision-based detection and control”,2014.10,会议主席

  14. 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专项,2011.9-2013.9,负责

  15. 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4.1-2014.12,负责

  16.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9.1-2011.12负责

  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8.01-2010.12.负责

  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 2008,负责

  19.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2009-2011,负责

  20. 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科研访问项目2008,负责

  21. 德国研究基金DFG项目. 2006.4-2007.04,主研

 

六、研究生培养成果:

3人荣获国家奖学金、4人荣获“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人荣获“湖南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人获“湖南省研究生创新项目”资助、3人获“湖南大学优秀毕业生”。

 

近年来团队硕士研究生就业去向

ARM China(深圳)、深圳英飞拓、联发软件设计(深圳)有限公司、南方电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中兴通讯长沙研究所、南京维沃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中联重科中央研究院、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武汉)、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招联消费金融、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北京奇安信科技有限公司武汉研发中心、招银网络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等。

 

七、学术论文代表作

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近期论文:

1. Shuyi Zhou, Xiaoyan Liu, et al. A Novel Model-Based Defogging Method for Particle Images With Different Fog Distributions. IEEE Trans. on Instrumentation & Measurement. 2022,71:5008719

2. Jiaxu Duan, Xiaoyan Liu, Shuyi Zhou,YufengYin, Xihan Sun. Online measurement of fill level of disc pelletizers using RGB-D camera. Measurement. 2022,196(15 ), 111123

3. Jiaxu Duan, Xiaoyan Liu, et al. Online Monitoring of Green Pellet Size Distribution in Haze-Degraded Images Based on VGG16-LU-Net and Haze Judgment. IEEE Trans. on Instrumentation & Measurement. 2021,70: 5006316.

4. Xin Wu, Xiaoyan Liu, et al. Fast dehazing 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image quality in pellet size measurement. Computers in industry. 2021,128:103438

5. Jiaxu Duan, Xiaoyan Liu, et al. Detection and segmentation of iron ore green pellets in images using lightweight U-net deep learning network. 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2020,32:57755790

6. Weining Wu, Xiaoyan Liu, et al. Improv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cement clinker calcination process by assessing the heat loss through kiln shell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 case study in China.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7. Xiaoyan Liu, Jiao Jin, Weining Wu, Fabian Herz. A novel support vector machine ensemble model for estimation of free lime content in cement clinkers. ISA Transactions.2020,99:479-487

8. Junhui Gong, Xiaoyan Liu*, Gang Sun, et al. Evaluating the retest reproducibility of intrinsic connectivity network using multivariat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2020, 32, 1462314638. doi: 10.1007/s00521-020-04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