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基本情况:
姓 名:曹一家
性 别:男
出生年月:1969.10.
民 族:汉族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职称职务:教授,副校长
最后学历、学位:博士研究生,工学博士
工作单位: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410082
E-mail: yijiacao@zju.edu.cn
从事研究的学科专业领域及主要研究方向:
一级学科:电气工程
二级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主要研究方向:
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
电力市场与信息技术(IT)
复杂系统的智能控制
主要工作经历及业绩:
1985.9--1988.7: 西安交通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8.9--1990.12: 华中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
1991.9--1994.1: 华中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4.9--1995.8: 英国Loughborough大学博士后。
1995.9--1998.4: 英国Liverpool大学电气工程系Research Fellow。
1998.4--2000.4: 英国West England大学Senior Research Fellow。
2000.4--2001.12: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12—2008.1: 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 电气学院副院长。
2008.1--现在: 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副校长
主要获奖成果: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复杂非线性电力系统的稳定控制与智能优化的理论与方法研究,2007, 排名第一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电网大机组安全稳定控制的研究,2003, 排名第二
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复杂电力系统的稳定控制与智能优化的理论与方法,2005,排名第一
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现代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与有效控制的理论和方法, 2001,排名第二
中国石油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基于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的优化理论与应用,2003, 排名第二
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7
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一等奖, 2004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2001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
39届国际大学电气工程会议最佳科学论文奖, 2004
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2006
代表性学术论文:
1.A NONLINEAR VARIABLE STRUCTURE STABILIZER FOR POWER SYSTEM STABILITY
2.An adaptive strategy for controlling chaotic system
3.An evolutionary programming approach to mixed-variable optimization problems
4.Analysis of shaft torsion oscillation in a power system using a Lure Lyapunoy function
5.Eigenvalue optimization problems via evolutionary programming
6.Lyapunov stability analysis of turbine-generator including shaft system
7.Nonlinear control of power system multi-mode oscillations
8.并行遗传算法在电力系统经济调度中的应用
9.基于多目标进化算法的TCSC 非线性控制器设计
10.模糊式电力系统稳定器的研究
学术成果:
在国家973计划、英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EPSRC)等科研项目资助下, 在电力系统安全与控制,大电网智能优化调度,分布式智能系统理论及其应用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 检索41篇、EI检索92篇。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发表的论文已被SCI检索论文引用154余次,其中他引106余次,单篇论文被引用次数最高达46次。
针对大(电力)系统负荷和运行条件的变化,提出了鲁棒控制系统的进化设计方法,将控制系统设计问题转化为特征值优化问题,该问题是一典型的不可微、且存在多个局部极小的优化问题。该设计方法克服了通常的鲁棒控制设 计依赖梯度迭代的缺陷。
深入研究了复杂大电力优化与控制中的多智能体理论与应用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优化控制算法-多智能体粒子群优化算法来求解电力系统优化调度问题,为开展复杂电力系统分布式智能调度的研究提供了可行途径。
提出了基于智能体技术的开放式异构电力信息集成平台及其体系结构,该框架可有效提高电力异构信息的整合程度以及信息集成体系的灵活开放性。
设计和开发了基于智能体技术的高性能互联电力通信平台以及电力企业信息一体化系统,并已成功应用于10个省级电力公司和80多个地区级供电公司得到应用,产生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