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培养方案(修课计划)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草案)
专业目标
本专业所属一级学科为“电气工程”。通过各种教学教育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具有成为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所具备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社科方面的背景知识;具有提出、解决问题能力;具有有效的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能够从事电气工程领域尤其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电器及控制、电力电子技术应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智能建筑电气等领域的系统规划设计与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究开发、计算机技术与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培养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
二、核心能力
本专业学生要求掌握以下知识和核心能力:
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
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工理论、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理论与应用;
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具有良好的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
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
健康全面的人文素质;
科学研究的数理分析与处理能力。
至少掌握下述专业方向之一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方向1: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方向2:电机电器及控制
方向3:电力电子技术与应用
方向4: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方向5: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三、授予学位
按本计划要求修读完规定的课程与实践科目,且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本专业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学分
本专业计划毕业最低要求总学分为170学分,其中课程学分(含实验课)142学分,集中实践环节28学分。学分安排如下表。
教学模式 |
课程类别 |
学分要求 |
备注 |
课程 责任制 |
通识与文化素质教育 |
校定课程 |
通识必修 |
30(含体育4学分) |
|
通识选修 |
≥4 |
|
学科门类教育 |
校定课程 |
学门核心必修 |
24 |
|
跨专业限选课程 |
8 |
|
院或学科定课程 |
学类核心必修 |
23 |
|
专业教育 |
系或教研室定课程 |
专业核心必修 |
16 |
|
专业限选 |
19 |
|
专业选修 |
≥16 |
|
|
就业与发展教育 |
研究组与导师定课程 |
分组选修(就业导向) |
≥2 |
选一组,最少1门 |
本阶段实行导师制,不得少于1门课,2学分 |
分组选修(深造导向) |
≥2 |
|
集中实践环节 |
28 |
|
五、课程计划
5.1 核心能力与课程计划关联图
课程 类别 |
课程名称 |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电机电器及控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电力电子技术与应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健康全面的人文素养 |
科学研究的数理分析与处理能力 |
通识 必修 |
入学教育 |
大学入门与专业介绍 |
|
|
|
|
|
√ |
|
公民教育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
|
|
|
|
√ |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
|
|
|
|
√ |
|
形势与政策 |
|
|
|
|
|
√ |
|
历史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
|
|
|
|
√ |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 |
|
|
|
|
|
√ |
|
经济学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下) |
|
|
|
|
|
√ |
|
学术 基本 能力 |
语言 |
中国语文 |
|
|
|
|
|
√ |
|
大学英语 |
√ |
√ |
√ |
√ |
√ |
√ |
√ |
计算 |
计算机概论 |
√ |
√ |
√ |
√ |
√ |
|
√ |
程序设计基础 |
√ |
√ |
√ |
√ |
√ |
|
√ |
体育 |
体育 |
|
|
|
|
|
√ |
|
通识 选修 |
人文艺术领域 |
必选1门 |
|
|
|
|
|
√ |
|
社会科学领域 |
必选1门 |
|
|
|
|
|
√ |
|
湖大岳麓讲坛 |
必选1个,不计学分 |
|
|
|
|
|
√ |
|
学门 必修 课程 |
高等数学A |
√ |
√ |
√ |
√ |
√ |
|
√ |
线性代数A |
√ |
√ |
√ |
√ |
√ |
|
√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 |
√ |
√ |
√ |
√ |
√ |
|
√ |
普通物理A |
√ |
√ |
√ |
√ |
√ |
|
√ |
普通物理实验A |
√ |
√ |
√ |
√ |
√ |
|
√ |
跨专业限选课程 |
《工程数学(1)》 |
√ |
√ |
√ |
√ |
√ |
|
|
《工程数学(2)》 |
√ |
√ |
√ |
√ |
√ |
|
|
《普通化学》 |
√ |
√ |
√ |
√ |
√ |
|
|
《工程图学》 |
√ |
√ |
√ |
√ |
√ |
|
|
课程 类别 |
课程名称 |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电机电器及控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电力电子技术与应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健康全面的人文素养 |
科学研究的数理分析与处理能力 |
学类 核心 课程 |
电磁场 |
√ |
√ |
√ |
√ |
√ |
|
√ |
电路 |
√ |
√ |
√ |
√ |
√ |
|
√ |
模拟电子技术 |
√ |
√ |
√ |
√ |
√ |
|
√ |
数字电子技术 |
√ |
√ |
√ |
√ |
√ |
|
√ |
微机原理及其应用 |
√ |
√ |
√ |
√ |
√ |
|
√ |
电路测试技术 |
√ |
√ |
√ |
√ |
√ |
|
√ |
电子测试技术(Ⅰ) |
√ |
√ |
√ |
√ |
√ |
|
√ |
电子测试技术(Ⅱ) |
√ |
√ |
√ |
√ |
√ |
|
√ |
微机原理及其应用实验 |
√ |
√ |
√ |
√ |
√ |
|
√ |
专业 核心 课程 |
自动控制原理B |
√ |
√ |
√ |
√ |
√ |
|
√ |
电机学 |
√ |
√ |
√ |
√ |
√ |
|
√ |
电力系统基础 |
√ |
√ |
√ |
√ |
√ |
|
√ |
电力电子技术基础 |
√ |
√ |
√ |
√ |
√ |
|
√ |
高电压技术 |
√ |
√ |
√ |
√ |
√ |
|
√ |
专业 限选 课程 |
电气工程新技术导论 |
√ |
√ |
√ |
√ |
√ |
|
√ |
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 |
√ |
√ |
√ |
√ |
√ |
|
√ |
A1 |
电力系统分析 |
√ |
|
|
√ |
|
|
√ |
发电厂电气主系统 |
√ |
|
|
√ |
|
|
√ |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 |
√ |
|
|
|
|
|
√ |
A2 |
电力系统自动控制与远动技术 |
√ |
|
|
|
|
|
√ |
电力系统微机保护 |
√ |
|
|
|
|
|
√ |
配电网络 |
√ |
|
|
|
|
|
√ |
B1 |
电器学 |
|
√ |
√ |
|
|
|
√ |
电机设计 |
|
√ |
√ |
|
|
|
√ |
电机控制 |
|
√ |
√ |
|
|
|
√ |
B2 |
电机及其系统动态分析 |
|
√ |
√ |
|
|
|
√ |
电力电子装置与设计 |
|
√ |
√ |
|
|
|
√ |
电机CAM技术 |
|
√ |
√ |
|
|
|
√ |
课程 类别 |
课程名称 |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电机电器及控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电力电子技术与应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健康全面的人文素养 |
科学研究的数理分析与处理能力 |
专业 限选 课程 |
C1 |
高电压绝缘 |
|
|
|
√ |
|
|
√ |
C2 |
高电压实验技术 |
|
|
|
√ |
|
|
√ |
高压电力设备电磁场分析 |
|
|
|
√ |
|
|
√ |
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
√ |
|
|
√ |
|
|
√ |
D1 |
智能建筑概论 |
|
|
|
|
√ |
|
√ |
建筑供配电 |
|
|
|
|
√ |
|
√ |
建筑电气控制技术 |
|
|
|
|
√ |
|
√ |
D2 |
建筑照明技术 |
|
|
|
|
√ |
|
√ |
建筑消防与安全技术 |
|
|
|
|
√ |
|
√ |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 |
|
|
|
|
√ |
|
√ |
专业 任选 课程 |
M1 |
软件技术基础 |
√ |
√ |
√ |
√ |
√ |
|
√ |
科学与工程计算方法及应用 |
√ |
√ |
√ |
√ |
√ |
|
√ |
信号处理系统 |
√ |
√ |
√ |
√ |
√ |
|
√ |
电力技术经济 |
√ |
√ |
√ |
√ |
√ |
|
√ |
电气工程CAD技术 |
√ |
√ |
√ |
√ |
√ |
|
|
发电厂动力部分 |
√ |
√ |
√ |
√ |
√ |
|
|
新能源发电技术 |
√ |
√ |
√ |
√ |
√ |
|
|
电力市场 |
√ |
|
|
|
|
|
|
电气装备CAD技术 |
|
√ |
|
|
|
|
|
现代驱动技术 |
|
√ |
|
|
|
|
|
Matlab与机电系统仿真 |
|
√ |
|
|
|
|
|
专业 任选 课程 |
M2 |
电能质量监控技术 |
√ |
√ |
√ |
√ |
√ |
|
√ |
电力系统稳定性 |
√ |
|
|
|
|
|
√ |
电网监控与调度技术 |
√ |
|
|
|
|
|
√ |
智能电网概论 |
√ |
|
|
|
|
|
√ |
电力系统可靠性 |
√ |
|
|
|
|
|
√ |
电力系统规划 |
√ |
|
|
|
|
|
√ |
电力系统辨识 |
√ |
|
|
|
|
|
√ |
电力系统优化 |
√ |
|
|
|
|
|
√ |
电机测试技术 |
|
√ |
√ |
|
|
|
√ |
电气装备建模与分析 |
|
√ |
|
|
|
|
√ |
电气装备计算机控制技术 |
|
√ |
|
|
|
|
√ |
机电运动控制系统 |
|
√ |
|
|
|
|
√ |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 |
|
|
|
|
√ |
|
√ |
就业与发展课程 (专业分组课程) |
导师课程 |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课程组 |
√ |
|
|
|
|
|
|
电机电器及控制课程组 |
|
√ |
|
|
|
|
|
电力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组 |
|
|
√ |
|
|
|
|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课程组 |
|
|
|
√ |
|
|
|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课程组 |
|
|
|
|
√ |
|
|
集中实践 |
军事训练(含军事理论) |
军训、军事与国防、入学教育 |
√ |
√ |
√ |
√ |
√ |
|
|
学门实训与实践 |
金工实习 |
√ |
√ |
√ |
√ |
√ |
|
|
程序设计 |
√ |
√ |
√ |
√ |
√ |
|
√ |
学类实践与实训 |
微机应用系统综合设计 |
√ |
√ |
√ |
√ |
√ |
|
|
电子技术综合设计 |
√ |
√ |
√ |
√ |
√ |
|
|
专业实践与实训 |
生产实习+认识实习 |
√ |
√ |
√ |
√ |
√ |
|
|
专业课程设计 |
√ |
√ |
√ |
√ |
√ |
|
|
专业综合实验 |
√ |
√ |
√ |
√ |
√ |
|
|
毕业实践与实训 |
毕业实习 |
√ |
√ |
√ |
√ |
√ |
|
|
毕业设计(论文) |
√ |
√ |
√ |
√ |
√ |
|
|
5.2 课程计划时序结构图
5.3 课程序列表
课程分类 |
课程名称(学分) |
第一学期 |
第二学期 |
第三学期 |
第四学期 |
第五学期 |
第六学期 |
第七学期 |
第八学期 |
通识课程 (34学分) |
必修(30) |
大学入门与专业介绍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3) |
|
|
|
|
|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 |
|
中国近代史纲要(2)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2)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下)(2) |
|
|
|
中国语文(2) |
|
|
|
|
|
|
|
计算机概论(2) |
程序设计基础(3) |
|
|
|
|
|
|
大学英语I(2) |
大学英语I(2) |
大学英语III(2) |
大学英语IV(2) |
|
|
|
|
体育I(1) |
体育II(1) |
体育III(1) |
体育IV(1) |
|
|
|
|
形势与政策I |
形势与政策II |
形势与政策III |
形势与政策IV |
形势与政策V |
形势与政策VI |
形势与政策VII |
形势与政策VIII |
选修(4) |
文学艺术领域必选一门、社会科学领域必选一门、岳麓讲坛(必选一个,不计基本学分) |
学门课程 (32学分) |
核心 必修 (24) |
高等数学A(上)(6) |
高等数学A(下)(4)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3) |
|
|
|
|
|
|
线性代数A(3) |
|
|
|
|
|
|
|
普通物理A(3) |
普通物理A(3) |
|
|
|
|
|
|
普通物理实验A(1) |
普通物理实验A(1) |
|
|
|
|
|
限选 (8) |
工程图学(2) |
|
工程数学(1)(2) |
|
|
|
|
|
普通化学(2) |
|
工程数学(2)(2) |
|
|
|
|
|
学类核心课程 (必修23学分) |
|
|
电路(4) 电路测试技术(1) |
模拟电子技术(4) 数字电子技术(4) 电子测试技术(I)(1) 电子测试技术(II)(1) |
电磁场(3) 微机原理及其应用(4)* 微机原理及其应用实验(1) |
|
|
|
专业核心课程 (必修16学分) |
|
|
|
电机学(4) |
自动控制原理A(3) 电力系统基础(3) |
电力电子技术基础(3) |
高电压技术(3) |
|
|
|
|
|
|
|
|
|
|
|
|
课程分类 |
课程名称(学分) |
第一学期 |
第二学期 |
第三学期 |
第四学期 |
第五学期 |
第六学期 |
第七学期 |
第八学期 |
专业限选课程(19)** |
|
|
|
|
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2) * 电气工程新技术导论(2) |
A1 |
电力系统分析(3) 发电厂电气主系统(3)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3) |
A2 |
电力系统微机保护(2) 电力系统自动控制与远动技术(2) 配电网络(2) |
|
B1 |
电器学(3) 电机设计(3) 电机控制(3) |
B2 |
电机及其系统动态分析(2) 电力电子装置与设计(2) 电机CAM技术(2) |
C1 |
高电压绝缘(3) |
C2 |
高电压实验技术(2) 高压电力设备电磁场分析(2) 高压直流输电技术(2) |
D1 |
智能建筑概论(3) 建筑供配电(3) 建筑电气控制技术(3) |
D2 |
建筑照明技术(2) 建筑消防与安全技术(2)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2) |
专业任选课程(16)** |
|
|
|
|
|
M1 |
软件技术基础(3) 科学与工程计算方法及应用(3) 电气工程CAD技术(2) 信号处理系统(2) 电力市场(2) 电力技术经济(2) 发电厂动力部分(2) 新能源发电技术(2) 电气装备CAD技术(2) 现代驱动技术(2) Matlab与机电系统仿真(2) |
M2 |
电力系统稳定性(2) 智能电网概论(2) 电能质量监控技术(2) 电网监控与调度技术(2) 电力系统可靠性(2) 电机测试技术(2) 电力系统规划(2) 电力系统辨识(2) 电力系统优化(2)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2) 电气装备建模与分析 电气装备计算机控制技术 机电运动控制系统 |
|
就业与发展课程(2) |
|
|
|
|
|
|
|
导师课程(2)** |
集中实践环节(28) |
军事训练、金工实习、程序设计训练、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微机原理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
说明:1. 《微机原理及其应用》第五学期1~12周开课,《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第五学期10周以后开课。
2. 专业限选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就业与发展课程均参考本方案之“课程设置”所列课程科目及其专业方向选修要求选课。
5.4 课程责任教师一览表
序号 |
姓名 |
职称 |
学历 学位 |
专业特长 |
专业课程 (专业核心、专业选修、通识选修) |
研讨课 (就业与发展课) |
1 |
何怡刚 |
教授 |
博士 |
电气科学与工程技术;电子技术 |
电路 电磁场 |
电网故障诊断技术 |
2 |
方厚辉 |
教授 |
硕士 |
电气工程;智能建筑电气技术;电工、电子新技术及应用 |
智能建筑概论、电工技术 电子技术 |
高层建筑电气设计技术 |
3 |
彭敏放 |
教授 |
博士 |
集成电路及电网故障诊断 |
电路 电磁场 |
电网故障诊断技术 |
4 |
谭阳红 |
教授 |
博士 |
自动测试与故障诊断;高速集成电路;智能与实时信息处理 |
电路 电磁场 |
高层建筑电气设计技术 |
5 |
曹一家 |
教授 |
博士 |
电力系统安全高效运行与安全预警 |
智能电网概论、电气工程新技术导论 |
智能电网安全预警技术 |
7 |
罗 安 |
教授 |
博士 |
电能质量监测控制与电气节能新技术 |
电气工程新技术导论、电力电子技术 |
先进电能质量控制技术 |
8 |
姚建刚 |
教授 |
硕士 |
智能电网;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市场和高压外绝缘 |
电力市场分析、电力技术经济 |
电力系统安全高效运营技术 |
9 |
李欣然 |
教授 |
博士 |
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与仿真建模 |
电力系统基础、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辨识、电气工程导论 |
电力系统仿真与建模技术、智能配电网与微网技术 |
10 |
刘光晔 |
教授 |
博士 |
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继电保护;输变电技术 |
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辨识、输变电新技术、电力系统自动控制技术 |
新型电气装备与输变电新技术 |
11 |
黄 纯 |
教授 |
博士 |
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继电保护及智能控制;智能电网和智能电力设备 |
电力系统自动控制技术、电网监控与调度技术、配电网络 |
智能电网中的物联网技术、智能配电网与微网技术 |
12 |
罗隆福 |
教授 |
博士 |
交直流电能变换系统与装备;新型变压器;直流输电 |
电机学、电气工程导论、电机及其系统动态分析、电机设计 |
新型电气装备与输变电新技术 |
13 |
邓建国 |
教授 |
博士 |
电机传动系统;电力电子变换技术 |
电机学、电机及其系统动态分析 |
电机及其系统仿真技术 |
14 |
汪 沨 |
教授 |
博士 |
电力设备绝缘 |
高电压技术、高电压绝缘技术、高电压实验技术 |
高压电气设备智能诊断技术、智能配电网与微网技术 |
序号 |
姓名 |
职称 |
学历 学位 |
专业特长 |
专业课程 (专业核心、专业选修、通识选修) |
研讨课 (就业与发展课) |
15 |
张志文 |
教授 |
博士 |
交直流电能变化系统理论与新技术 |
嵌入式系统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
新型电气装备与输变电新技术 |
16 |
黄守道 |
教授 |
博士 |
电能转换理论与分布式发电技术 |
电气工程导论、电机及其系统动态分析、电力电子装置与设计、新能源与分布式发电技术、分布式发电微网技术 |
可再生能源与分布式发电技术 |
17 |
罗滇生 |
教授 |
博士 |
智能电网;电力系统在线监控技术 |
电力技术经济、电力市场分析 |
电力系统安全高效运营技术 |
18 |
周腊吾 |
教授 |
博士 |
电机电器及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应用 |
电机CAD技术、电机CAM技术 |
电机及其系统仿真技术 |
19 |
谢胜曙 |
副教授 |
硕士 |
电工理论与电子技术 |
电工技术、电子技术 |
电网故障诊断技术 |
20 |
陈洪云 |
副教授 |
硕士 |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子技术及应用 |
电路、电工技术、电子技术 |
电网故障诊断技术 |
21 |
向 阳 |
副教授 |
硕士 |
自动控制理论与实践 |
电路、电磁场 |
电网故障诊断技术 |
22 |
张晚英 |
副教授 |
博士 |
超导限流器;电力系统自动化 |
电路、电磁场 |
电网故障诊断技术 |
23 |
江亚群 |
副教授 |
博士 |
电气工程中信号处理技术;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
电工技术、电子技术 |
智能电网中的物联网技术 |
24 |
黄清秀 |
副教授 |
博士 |
电路理论与设计;信号处理 |
电路、电磁场 |
电网故障诊断技术 |
25 |
黎灿兵 |
副教授 |
博士 |
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 |
电能质量技术 |
智能电网安全预警技术、智能配电网与微网技术 |
26 |
许加柱 |
副教授 |
博士 |
电器优化设计;电能变换系统与装置 |
电机设计、电力电子技术 |
新型电气装备与输变电新技术 |
27 |
黄科元 |
副教授 |
博士 |
电机控制;电力电子;新能源发电 |
电机控制,新能源发电技术 |
可再生能源与分布式发电技术 |
28 |
罗德荣 |
副教授 |
博士 |
电力电子与电机系统 |
电机设计、电力电子装置与设计 |
可再生能源与分布式发电技术 |
29 |
毛 弋 |
副教授 |
硕士 |
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市场分析 |
电力系统规划、配电网络 |
电力系统安全高效运营技术 |
30 |
熊高峰 |
副教授 |
博士 |
电力系统分析与运行 |
自动控制原理 |
电力系统仿真与建模技术 |
序号 |
姓名 |
职称 |
学历 学位 |
专业特长 |
专业课程 (专业核心、专业选修、通识选修) |
研讨课 (就业与发展课) |
31 |
江岳春 |
副教授 |
硕士 |
电力市场及技术支持系统 |
电力市场分析、电气技术经济 |
电力系统安全高效运营技术 |
32 |
李培强 |
副教授 |
博士 |
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 |
电力系统分析 |
电力系统仿真与建模技术 |
33 |
荣 飞 |
副教授 |
博士 |
电能质量监测控制与电气节能新技术 |
智能建筑概论、电气照明技术 |
先进电能质量控制技术 |
34 |
邹津海 |
讲师 |
硕士 |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
电工技术、电子技术 |
高层建筑电气设计技术 |
35 |
邓 晓 |
讲师 |
硕士 |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
电工技术、电子技术 |
高层建筑电气设计技术 |
36 |
姜 燕 |
讲师 |
硕士 |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
电工技术、电子技术 |
高层建筑电气设计技术 |
37 |
李中发 |
讲师 |
学士 |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
电工技术、电子技术 |
高层建筑电气设计技术 |
38 |
黄小庆 |
讲师 |
博士 |
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 |
电力系统CAD技术 |
智能电网中的物联网技术 |
39 |
鲁文军 |
讲师 |
硕士 |
继电保护;输变电技术 |
电力系统微机保护 |
电力系统安全高效运营技术 |
40 |
高 剑 |
讲师 |
硕士 |
电能转换理论与分布式发电技术 |
电机学 |
可再生能源与分布式发电技术 |
41 |
彭红海 |
讲师 |
硕士 |
继电保护;输变电技术 |
电力系统微机保护原理 |
电力系统安全高效运营技术 |
42 |
刘小红 |
讲师 |
硕士 |
智能电机控制 |
电气照明技术 |
高层建筑电气设计技术 |
43 |
王姿雅 |
讲师 |
硕士 |
电力市场;智能电网 |
电力系统CAD技术、 |
高层建筑电气设计技术 |
44 |
邵 霞 |
讲师 |
硕士 |
继电保护;输变电技术 |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
智能电网中的物联网技术 |
45 |
王 娜 |
讲师 |
硕士 |
继电保护;输变电技术 |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电厂动力部分 |
智能电网中的物联网技术 |
46 |
帅智康 |
讲师 |
博士 |
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 |
电力电子技术 |
先进电能质量控制技术 |
47 |
朱彦卿 |
讲师 |
博士 |
电器科学与工程技术;电子技术 |
电路、电磁场 |
智能电网中的物联网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