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细节决定成败 态度决定一切

图片新闻

【我的电气故事】置之死地而后生

【 字体:
2016-09-16 18:31  阅读次数:

俗话常说,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一个人之所以堕落最重要的不是因为其能力不足而自暴自弃,而是缺乏前进的动力。心理学上认为,当今大学生学习困难的类型大致可分为暂时性困难学生、能力型困难学生、动力型困难学生以及整体型困难学生,而其中比例最大的毋庸置疑是动力型困难学生。就我而言,同样对于学习缺乏一定的动力,不过幸运的是一定压力下的个体必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动力,正因如此,只有每每将自己逼迫到绝境、承受着巨大压力才能触底反弹、绝地反击最终抒写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辉煌篇章!

我的经历可以说与常人略有不同。本科加硕士都在湖大的人可能并不常见,但与身边同为研究生的同僚相比,也不过殊途同归,如今都在电气读研。而我就是如此,本科起就来到电气院,一年前毕业保研本校继续留于此地。对于保研本校很多人都会有不解的地方,明明可以毅然前行为何非要原地踏步?其实不然,在我看来,选择保研本校并不是停滞不前,反倒是一个相对而言较为明智的选择。首先就择外校与留本校读研利弊对比来说,这里的外校当然是说实力强于湖大的高校,而这也是其较本校读研的一大优势,但换角度分析,本科不在读研的高校而研究生阶段才进入必然会比本土研究生易被忽视,边缘化、不被重视的可能性不容小觑;同样地,换地读研难免会遇到适应期以及状态调整的问题。因此在我看来,倘若不是远走“清北”,前往其他高校并不如留本校占优。本科四年也可以算是导师团队早已熟悉,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虽然我来自重庆,毕业时也有回家乡高校的念头,但谁人无大志?年轻尚且不谈落叶归根,就像毛主席曾经说过的那样:“学不成名誓不还”!

这个阶段的我尚且还没有太多可以拿得出手的成就,毕竟研一论文发表很难达标。但现在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之上的,就算继续本校读研相对容易,可就保研来说,还是离不开本科阶段艰苦卓绝的斗争的。而我之所以在本科有充足的动力去做各种常人望而却步的事,靠的就是那一句置之死地而后生!第一次参加竞赛,起初的我是不慌不忙地组队报名参加,到临近比赛时不得不迫于压力着手准备,而队友的不给力让我意识到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使得我更加充满了干劲与动力,可以说正是在不成功便成仁的重压之下自力更生的我一步一步杀出了血路。而此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每每有校级省级或者国家级赛事如SIT(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和创新训练)、智能车甚至物理竞赛,即便自己还在踌躇犹豫,组队的人就会纷至沓来。可这其中大多又是“僵尸队友”:实际的帮助并提供不了多少,以至于几乎每有参加的赛事可以说是我一人“独立”完成。尽管当初对此愤懑难平,但如今回想起却颇有几分感激之情。倘若没有那种特殊的“逼迫”,那样的绝境,谁又知道我的动力从何处获取?我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置之死地而后生是对我本科的完美诠释,而触底反弹、绝地反击就不得不说是我“置之死地”的奠基。一个人的学习成绩如果不堪入目,那么他又何来的勇气和信心去搞竞赛?可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大一上学期的我疲于学生工作,当时是院会的一名干事,尽管并没有做出过于值得炫耀的成就,但成绩却因此惨遭连累。“六十分万岁”是那时候内心最真实的写照,还记得当时我是每门七十,初得成绩的我还心中暗喜:比六十分要高十分得该是多么优秀的存在。可随后得知排名的我犹如遭受晴天霹雳般撕心裂肺。万念俱灰下的我几乎推掉了所有的学生工作,一门心思地抓起了学习,终于绝地反击在半年后上演,而那以后我三年成绩都保持在专业前十。我想这就是逆境中遭受挫折后的触底反弹,同样也是我有信心参加各种竞赛的根本原因。

唯有逆境方能成长,唯有压力产生动力,最后以一句诗结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记住触底也会反弹,绝地才能反击!置之死地既可后生。

李凯旋 张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