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湖大电力教研室部分老师和俄国专家的合影
杨毅刚(前排右边第一位)
人物简介
杨毅刚(1927--2000),男,湖南娄底人,教授。1951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同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部,是首批由我国和苏联专家联合培养的我国第一代电力专业硕士研究生。1958年至1992年在湖南大学电力教研室任教,曾兼任湖南大学电机系电力教研室主任,电气工程系学科评议组组长,湖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全国高等学校电力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是湖南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创始人,也是湖大电气工程学科发展与建设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993年机械工业部特向学校发文确认其离休后享受司局(地专)级待遇。
主要经历及成绩
1954年杨毅刚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该校任教,担任电力教研室副主任。为创建湖南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1958年他调入湖南大学任教并担任电力教研室主任,主讲电力网及电力系统、电力系统电磁暂态、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子计算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等课程。
杨毅刚懂英文和俄文,他经常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授课时紧跟国内外新技术和学科发展方向,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电力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和学者等。他主编(和湖南大学杨期余 ,东南大学杨维汉合编)的全国高校统编教材《电力系统优化的理论基础》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当时被国内同行称为“三杨牌”教材;由他参与六校合编的《电力系统计算》一书曾荣获1977-1981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在国内享有盛誉。
杨毅刚主要从事电力系统优化运行与控制方面的研究,是国内较早开展电力系统无功优化和最优补偿等研究的学者,他提出的电力系统综合损失系数法是著名经典损失系数法的拓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他主持完成的“水火电力系统有功无功经济负荷分配”项目研究成果曾获1994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也是我校电气工程专业获得的首个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他对专业新知识非常敏锐,九十年代初就在国内率先购买人工智能平台、开展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他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期刊上发表的多篇学术论文,其中有11篇论文被收入英国《科学文摘》和美国《工程索引》。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刚刚恢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杨毅刚教授出任电气工程系(即现在的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科评议组组长,为缓解职称评审矛盾,他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定各类职称,受到了教职工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