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千年学府的心灵震撼
挂有“千年学府”匾额的岳麓书院前门台阶,是我们经常迎接贵宾的场所。每次迎接贵宾,沿着书院的轴线,一路讲解,一路攀谈。每次的引导讲解,我都会沉浸在千年历史与文化之中,自豪地向客人展示学校久远的教育历史和千年中国文化的厚重底蕴,并在与客人的切磋讨论中,相得益彰。我们讨论过文化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作用,传统文化对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影响,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正是在经常进行的这种切磋交流中,我的认识不断有所升华。
站在赫曦台上指看书院正门,可以感觉到书院的一种气势:凝重、严肃。赫曦台高度的设计,正好使人略有俯视而获得这一感觉。而在台上开始对书院的介绍,恰是最佳的时刻。因为面对着具有中国南方古典风格的宽大前庭、书院的清瓦白墙及洞开的巨大院门讲解,门两边的著名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恰是十分自然的介绍之始。客人在此都会忘却时间而伫立倾听,我接待过的贵宾,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耀邦、彭真、宋平、钱伟长、周谷城、陈幕华、王兆国等,以及诸多国际、国内学术机构领导人、大学问家及海内外侨胞无不如此。
进入大门,毫无疑问,就历史文化的价值来说,最重要的地方是讲堂。那里,因康熙和乾隆两幅御笔匾额高悬而满堂生辉。与乾隆皇帝所赐“道南正脉”相比,我认为更有意义的是康熙大帝赐的“学达性天”。因为前者不过是最高统治者正式认定理学正宗已南移至此,肯定了书院的学术地位;而后者指出了学习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学习而达到每个人的最高品性,同时它也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用现代语言来注释,就是通过学习而与自然及环境和谐相处而不是对抗。它在书院中起指导学习的作用,有更深远的意境。
我在介绍时更愿意着重三处:一是讲堂前簷下的由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宾步程先生所提匾额“实事求是”。因为很多来宾都问,毛泽东十分倡导的“实事求是”是否由此而来?我总是说,我不能做肯定回答,但由于毛泽东年轻时假期经常来岳麓书院,看到这块匾额并受到影响,应该说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推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毛主席的推崇下,起码在相当一段时期人人皆知。
第二处是讲堂北壁上所刻的“书院学规”十八条。每当我逐条诵读时,来宾们均会频频点头呼应。特别记得1991年3月16日江泽民总书记来校视察,当我介绍到最后一条“疑误定要力争”时,总书记说,“这条写得最好。什么事情,一定要把道理弄得清清楚楚,不懂的不能装懂”。不仅是他,到过书院的绝大多数来宾,都对这条赞赏有加。
第三处就是“朱张会讲”的地方。一张讲台上置放有两把椅子,这本身就引起访客很大兴趣。但是,我向客人着重讲解的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岳麓书院院长张栻同在台上会讲,既有传授又有讨论,这在当时应是创举,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疑误定要力争”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学术上的民主和求实的氛围。这种方式,其实今日已被众多的国际论坛所采用。君不见,不少论坛在台上放四五把椅子,请四五位权威、专家同时上台,从各个角度论述某个专题。然而在八、九百年前的岳麓书院,已经采用这种方式了,这不值得我们自豪吗?
从讲堂再向里,就是书院内唯一的楼房御书楼。它背依麓山,巍峨挺立。虽号称御书楼,但由于多年战乱,皇帝御赐书籍已无踪迹,其他古籍缮本亦仅存一二。所以在任时我心中的一大任务就是增加御书楼的藏书,使其名副其实。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批赠书来自邓力群同志,他亦为湘籍,一次来书院参观后即表示大力支持。在我任内,他两次捐赠了数千册书,并承诺将来将其藏书全部捐赠岳麓书院。我衷心希望,御书楼有一天能真正成为珍本书籍及文物的收藏或展视地。
御书楼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功能是贵宾接待。将接待室设在书院最深位置处,以我之体验,无论一个来宾自我感觉多么尊贵,但当一进入书院大门,一路听取讲解,一路感受环境,到御书楼坐下与我们抵膝铭茶时,口气表情无不对书院肃然起敬,从而泽及学校。我特别记得几位美国的大学校长,如中央康涅狄克州立大学的舒马克校长和奥本大学的马丁校长,他们虽然还称不上美国的顶牌大学,但与中国的大学相比,无论是经费、校园、设备、师资,均有相当的优势,特别在当年,这种优势更为突出。美国人特有的优越感,刚接触时就能感受到。但参观完书院及湖南大学校史陈列,在御书楼坐下来会谈时,他们都表现得十分谦逊和热情,主动提出加强校际合作,所以我便会带着一种自豪感和轻松感与来宾谈下去,合作成功率十分高。1992年我率团回访美国奥本大学,马丁校长介绍该校概况时诙谐地对我说,我看我还是不介绍奥本大学的历史为好,因为与千年的湖南大学相比,我们学校还是BABY(婴儿)!
我与书院还有一种密切的关联方式,就是每年的教师职称评审。每到那时,校人事处师资料的同志们就要将所有的评审材料一大叠一大叠地搬至御书楼,而作为学校职称评审委员会成员的各位教授,包括我在内,也要被“关”在楼内好几天。在书院御书楼环境中做评审职称这样的工作有一好处,就是心情清净、平和。大家都用一种神圣的心态来参加,因为在圣域般的境地中,自己的身心被净化,使学校的不拘一格提拔优秀中青年人才的思路得以落实。学校历史悠长而又不老化,就要靠一代一代的接力,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古老的书院中为年青有为的教师破土崛起松土施肥,今天想来亦觉回味无穷。
每当我与校友相见提起母校时,他们无不对书院有美好的回忆,觉得受到了熏陶。书院对于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确实起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校时我曾一直想,如何使湖大的学生“走进千年学府”,不仅是身形进入,更重要的是心神进入。我曾向校团委提出,建立一个学生岳麓书院讲解团,团委很快就通过报名挑选了十数名男女同学。于是有一天我带着他们沿着平日为贵宾讲解的路线,像为贵宾介绍一样,讲解给他们听。至今我仍记得他们倾听介绍时含着渴望的眼神表情。这些同学后来都在各种场合为学校客人作过岳麓书院讲解。我设想,如果湖南大学的学生都能做岳麓书院的讲解,对于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增进对母校的感情,会起难以估计的作用。
1993年8月,我回到了上海,到上海就任新岗位的第一天起,我就告诉所有员工,不要称呼我什么“总”,什么“董”,请叫我“翁老师”。我永远珍惜千年学府赋予的这个最光荣最自豪的称谓。
今天,黄埔江畔的灯饰闪亮着璀璨的光辉;南京路上舒畅的人流,编织出一幅大上海的美丽图画。我身临其境,又漫步其间,深受感染。然而,我的思绪却时常从黄埔江畔远航,向那一水拖兰的湘江驶去。岁月悠悠,我心优游,千年学府那万家灯火,万家忧乐,依然在我心间,千年学府已嵌进我永恒的梦境!
图文 | 江亚群 马楚航 等
编辑 | 刘铭涛
审核 | 李勇 彭琪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