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细节决定成败 态度决定一切

图片新闻

【我的电气故事】江荣汉教授低调精彩的人生

【 字体:
2016-09-04 12:13  阅读次数:

1958年,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决定恢复原湖南大学曾设立的几个系:电机系、机械系与化工系。从已有的55级与56级学生中抽调60多名去国内相关院校代培,以便毕业后归来任教。1958年8月,读完大二的我,被告知我与其他3名同学将调往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代培。我服从组织安排,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就读三年。因家庭条件,三年没有回家,这使我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学习上。毕业后,我们拒绝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挽留,回到了湖南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一、四处奔波,开辟实习基地

为适应电力专业五年制学生的要求,教师应加强理论,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五年内除了理论学习以外,还有两次设计(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和三次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设计与实习两环节,实践性很强,实施也很难,因此必须创造实践环境和建立实践基地。

系领导安排我担任系生产实习秘书(1962年~1966年),以便为教学实践建立实践基地。为此,几年中我走遍了湖南、广东与湖北三省的水火电厂、调度系统、修试厂和电力设计院等。特别是到株洲电厂参与电气运行,到长沙勘测设计院参与水电站的设计,参与修试场的维修与试验等。全面体验电力系统的运行和掌控基本操作技能。同时,熟悉电力领域和技术人员,特别是一些从老湖大走出来的老校友(如长沙勘测设计院与省电力设计院的总工与电气设计室的主任,柘溪水电站电气运行班长等)。为教学和建立实习基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经过几年师生的现场设计、安装与运行的实习与研究,电力专业确定了: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以省内电力系统为主;毕业实习以广州电力系统为主(即以西村电厂为中心,加上周围的调度所与变电站以及流溪河水电厂与新丰江水电厂)。

到1965年上期为止,电力专业圆满地完成了电力58级、59级与60级共六个班的理论教学、两次设计与三次实习的任务,为以后的教学与实践打下了很好的的基础。

这几年中,我在外跑得多,在家呆得少。家居长沙市的父亲生病卧床,1964年底病情恶化。我从武汉出差归来时,父亲就不能进食了。1965年春节后不几天就病故了。我没有出席葬礼,因为需要到广州去带电力60级毕业生的毕业设计。1965年全校教师下乡“四清”,电力专业只留3个教师带60个毕业生。我是3个教师之一,带20个毕业生到广州新丰江水电站实习。1964年底就安排好了,日期订了,车票买了,不得更改,故我不能为父送葬。

1966年文革开始以后,政治活动较多,教学任务较少,先后送走了61级(66年毕业)、62级(67年毕业)与63级(68年毕业),主要是带学生到电厂进行运行实习,到电力设计院进行变电所电气设计。1970年开始为招收三年制的工农学员进行教改调研,全体教师下基层实践,从而编写新的教学计划与教材,建立了新的三年制的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体系,完成了从五年制到三年制体系的过度。这阶段我们与省电力系统关系非常密切。我参与了220kV简易开关的研制并主持了电力电缆故障探测的研究。这两项研究都有实用价值,特别是后者。原来某保密工厂的一千多米长的10kV直埋电缆,发生故障,要用一个连的兵力挖出电缆,找出故障点进行处理,然后再埋入地下,大概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经过多次全国调研,选择多种方案,进行大量测试,终究找到了利用电磁波测出故障电缆长度、电缆路径和故障点深度的方法,研制出了测试仪,获得了省科技大会奖(1978年,不分等级)。

1

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是研究电力系统的高级实验室,当时只有哈工大、清华、西安交大与华工几个高校设有。其机组由苏联设计,由所属一机部的上海电机厂制造。由于需求量极少,故转由湖南大学(属一机部)电机厂生产。这对我们是建立动模实验室的极好机会。当时经费困难,决定由我向主管学校经费的寇副校长反复申请,终于取得18万元经费,制造了三台机组。经教研室多位老师几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为科研教学作出了很大贡献,还将作出更大贡献。

二、大抓科研,推进学院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决定选拔一批中年技术骨干出国访问,由国家教委组织,各部委及所属高校具体实施。经过层层选拔与考核,我成为其中一员。1982年~1984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研究访问,进行电力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结识了一些专家教授,学习了一些新的教学理论与手段。归国后的次年,学校任命我为电气系主任。经多次婉拒不成,只得匆忙上任。我除了继续讲授两门专业课外,白天的时间几乎全在办公室处理一些问题。一次晚上实验室涨水事故(白天停水,大扫除日一位教师开了水龙头忘了关)后,我连晚上的备课和科研工作也搬到了办公室。

科研工作是我系的一个薄弱环节。这对学术性高校而言是个严重问题。新班子集思广益,下决心抓科研,要求各教研室抽出一定力量投入科研。经过共同努力,系里新增科研项目不少。

由于我研究的“可靠性分析”在国内也开始成为热门,我和我的团队(涉及系里的几个专业)先后承接了有关变压器可靠性的国家“七五”、“八五”等多个课题,加上出国前的,共有十项,是很多的。这些项目中完成并获得湖南省级奖的五项,部级奖的两项。这些成果受到全国变压器行业与电力部门的关注,纷纷邀请我们做专题报告和举办短期培训班。据不完全统计,为设计、运行及生产单位做过的报告、讲座和短期培训班共达40多次。都受到了欢迎和好评,反映很好,很有启发,充分体现了科研带来的社会价值。

科研的后续工作是撰写研究报告、鉴定材料与研究论文等。八、九十年代我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被国际国内多家检索系统收录,充分反映了其学术和社会价值。研究成果融入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在全系大力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也开展了与国际的合作和交流。我先后接待了多名外国专家来系里讲学。包括英国两大学的三位教授,美国ASU的一位教授,以及俄罗斯的三位教授等。校与校之间、学校与厂矿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了。

为了提升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1989年我代表学校赴英国,与英国的Strathclyde大学签署了培养访问学者的合作协议,我们先后派出4人。还收到了有关电力专业的数十本书籍和资料。

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很快,电力科学也发展的很快,促成了全国高校电力专业每年都举行学术年会(1988年~1997年我都宣读了学术论文),也促成了天大、清华、湖大等六所高校创办《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我是第一届编委与学术顾问,此外还任过《电工技术学报》、《湖南电力》等多种刊物的编委。

随着这些进步,我系博士点有了,硕士点多了。看着电气系一步步的向前迈进,我由衷的感到高兴。尽管这让我失去了一些:

当时学校每周仅有一次休闲活动,即星期六晚放一场电影,可我从来没看过;两个儿子,不到半岁,就放在学校幼儿园,我从来没接送过;从小学到高中,湖大子校召开家长座谈会,我从来没去过。外出带实习和科研调研到了景区,也从来没旅游过。(比如去了北京许多次却未去过长城,直到1982年出国访问前,才随团队组织出行。)

我失去了一些,但我也达到了我所为之努力的目标:电气系的发展与进步。

三、教书育人,培养栋梁人才

从教几十年里,对待教学,我是严格认真的,比如课堂讲学。课前充分准备,广泛涉猎国内外文献和生产实际,然后撰写讲稿。每次讲习必有更新。讲课时注重逻辑关系,引用新颖和实用的实例,以及清晰的板书,故学生很喜欢听我的课。“可靠性”本是选修课,后来两班学生都选了。还有多个青年教师和外单位慕名而来的。

带实习很辛苦,我却乐在其中。从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到毕业实习,我带过许多次。实习对五年制工科学生是特别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途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桥梁,是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的准备。

带实习前,我提前下厂(站)摸清情况,制定计划;安排跟班运行,组织分析讨论和专题报告。用实际故障为例组织学生工人一起分析讨论,是很好的学习方式,也很受工人和学生的欢迎。例如一水电厂多年前一台互感器发生爆炸,爆炸原因一直没有弄清楚。实习队下厂后重新提出这个问题,我们教师、学生、技术人员经过反复分析讨论理出了头绪,作出了理论的解释,圆满地解决了这道遗留多年的难题。同时我还就三绕组变压器的运行方式向学生、技术人员及工人做了专题报告。厂方反映很好,这是运行多年来最清晰地分析了运行机理。

带研究生是另一重要环节,由于我科研项目比较多,治学严谨,对学生指导具体,新生选择导师时都争着到我这里来。当时教研室已有多名教授,学生不能往一处挤。我本着先来后到的原则,既化解了矛盾。又满足了本专业被推荐直读的优秀研究生的要求。

研究生教学的第一步是基础理论课的选择与

学习,指导其选择1~2门与研究课题相关的理论课程。第二步是课题研究和撰写论文。我将大的课题分成了若干子课题,根据学生自身特长和兴趣自己选择或指导其选择。

确定课题以后,首先带他们到图书馆检索资料,找到相关课题的研究动向与参考资料。当时网络还未发展,书面检索是唯一的途径。研究组充分利用这条途径,通过中、英、俄、日的检索系统,找到相关资料。通过学习、交流与解惑,研究一步步深入,结合研发课题和实际调查,找出相应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反反复复,做出了一些成果。集体讨论每周一次,定时举行,研究组全体人员都参加,包括老师和研究生(甚至还有参与的本科毕业设计学生)。使每个参与者都了解全局,集思广益。我主导着选题、文献检索与阅读(特别是俄、日资料)、技术关键、研究进程与方法、人员的分工与协作。如此反复,直到得出研究成果。这样,每个研究生都写出了1~3篇论文,参与各种学术会议、投于学术刊物。例如我和一研究生的论文《大型电力变压器故障机理分析》发表于《中国电气工程学报》,国际权威检索系统IEE、EI、SA的EEA与CCA等五处收录,获省电机工程学会等多项奖励。

学生毕业后,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数年后成长为各单位的技术骨干与领导,当上了各大电网公司、电力厅局、设计院的领导与总工等。

我的孩子是学生,我自然视我的学生如我的孩子。关注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健康和生活,学生也把我视为他们的亲人。他们有过不去的坎,会与我谈心。有次,学生家里遇到了不测的灾难,极其困难,我拿出些钱款应急(后来都还了)。被褥洗不动,也会拿到我家里来洗晒。节假日我还邀请我的学生来家里聚会,少则2~3人,多则10余人,大家一起包饺子,非常热闹。

总之,我的工作尽管紧张,但井然有序;生活平淡单调,但精彩快乐。送走一批学生,又来一批学生,活得充实。党和国家对我是肯定的,给予我多种奖励(科技成果奖、论文奖,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教材奖等多项),授予我湖南省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和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我很知足。

注:

(一)江荣汉教授简介:

·姓名:江荣汉

·性别 男

·技术职称 教授

·专 业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

·专业领域 电力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

·学术或专业团体任职 曾任湖南省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及

多家学术刊物编委或学术顾问

·本人综合介绍 该同志曾获优秀共产党员、省优秀教师,从1992

年10月起获政府特殊津贴.

·工作简介:

曾任 :

湖南大学电机工程系 生产实习秘书

湖南大学电气工程系电力教研室 主任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访问学者

湖南大学电气工程系 系主任

湖南大学学位委员会 委员

·著作及论文:

中英文学术论文、专著、教材与设计、实习和实验指导书等共百

多篇,学术论文被国内外多种权威检索系统收录许多篇次。

(二)

江荣汉教授是一位十分受人尊重的老人,他为电气院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在岳麓书院创建1040周年暨湖南大学定名90周年及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办学95周年之际,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江荣汉教授,希望能从他的讲述中获得更多的关于电气院的故事。

江荣汉教授而今已是80高龄,是一位非常慈祥和蔼的老人。我们拜访教授时,教授热情地将我们迎进大门,热情地给我们递水果,使我们感到十分的温暖。在采访中,老人依旧是那位思维缜密的教授,叙述非常有条理,逻辑清晰,不减当年的风采。(白杨 孙文滨 王佳琦 杜杲娴)

2